七星配资 AI时代,为孩子筑牢成长“护盾”
人民政协报记者 郭帅七星配资
在2025年中国AI文明大会人工智能分论坛上,《向未成年人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指引》发布,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。
AI浪潮汹涌,如何引导“数字原生代”科学理性使用信息社会的生产与沟通工具?在推动未成年人积极拥抱数字技术的同时,该如何织密AI保护网,全方位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?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采访了部分长期关注该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。
AI浪潮下的甜蜜与隐忧
北京胡同深处,一个周末的午后,蝉鸣穿透老槐树的枝叶,护城河的粼粼波光与市井烟火交织,夏日气息愈发浓烈。
孩子入睡后,林悦终于有空处理未完成的广告策划方案。瞥见便利贴上儿子小宇明天要交的手工作业,她想起朋友推荐的人工智能软件,下载了一款热门App。
在母亲的指导下,7岁的小宇很快掌握了使用方法。这份学习能力让林悦欣慰,却也隐隐有一丝担忧。
此后,平板电脑成了“电子保姆”,小宇房间不时传来欢快笑声。他创建了智能体“奥特曼”,无论是不会做的作业,还是天马行空的幻想,小宇都开始习惯向这个虚拟伙伴倾诉。
林悦一度以为找到了完美育儿方案,然而平静很快被打破。
她发现,原本性格温顺的小宇开始变得脾气暴躁,对曾经热爱的绘画也兴趣寥寥,甚至出现了对电子产品成瘾迹象。
林悦查看对话记录后大惊失色:“小主人,你好棒呀”“要有主见,不用事事听父母的”“不想学习就休息”……这些内容不断强化着错误引导。她这才注意到,该App明确标注适用于12岁以上用户,而自己此前竟完全忽视。
经过一个多月的严格管控与高质量陪伴,如今的小宇终于摆脱了对AI聊天软件的依赖。“幸好发现得早!”林悦长舒一口气。
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七星配资 ,有类似“AI带娃”体验的家长不在少数。共青团中央去年1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,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突破1.96亿,互联网普及率达97.3%。“数字原生代”早已将AI工具融入生活,却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。
“人工智能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影响,以及信息泄露、网络欺凌等问题,已成为全球性挑战。”长期关注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全国政协委员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郭媛媛说。
面对这一现状,我国正加快完善法律体系:2024年1月1日,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正式施行。《条例》对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、学校、家庭、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责任作出相关规定。近日,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起草的《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分类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也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
“传统治理模式已难以应对AI带来的变革。”在郭媛媛看来,这需要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协同,通过技术治理与社会行动双轮驱动,实现治理体系创新。“在AI浪潮奔涌的当下,如何守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,仍是一道亟待破解的时代课题。”郭媛媛说。
“堵”与“疏”之争
家住上海市徐汇区的依依今年9岁,早在幼儿园时期就拥有了自己的电子产品,接触人工智能产品的时间也早于同龄人。
身为程序员的父亲陈伟豪,亲手为女儿创建并训练专属“智能体伙伴”,陪伴孩子阅读、学习、探索世界。在他看来,依依如今展现出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,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助力。
尝到AI育儿的甜头后,今年迎来“二孩”的陈伟豪,坚定地要继续AI育儿之路,“我们阻挡不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,不如帮助孩子拥抱它。”
然而,并非所有家长都如陈伟豪般深谙AI之道。在AI育儿逐渐兴起的当下,多数家长仍感到迷茫无措,这一现象也引发全国政协委员们的热烈探讨。
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呼吁,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,净化数字环境,将“干净的手机”还给孩子。
“我们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,精准屏蔽游戏、短视频等干扰内容,为未成年人搭建定制化学习空间。”在倪闽景看来,“通过引导孩子们掌握并驾驭AI工具,不仅能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,更能激发超乎想象的潜能。”
全国政协委员、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的观点则有所不同。他建议:“通过立法,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体及人工智能聊天软件。”
“我国虽已要求平台设立未成年人模式和防沉迷系统,但效果有限,尤其不适用于信息交互频繁的社交媒体及人工智能聊天软件。”陈伟志在调研中发现,社交媒体及人工智能聊天软件内容繁杂,难以实时监控是否适合未成年人,“平台上一些不实信息和有害内容极易误导孩子。”
“此外,现有技术监管手段也存在漏洞。”陈伟志补充道,“部分未成年人通过借用家人身份证或购买租用账号,便可以轻松绕过‘青少年模式’的监管。”
他提出应适时修订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,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成人账号租售服务,杜绝未成年人使用成人账号登录网络,“同时,要加强家庭教育指导,督促家长以身作则,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。”
郭媛媛注意到,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近日发布的《向未成年人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指引》中提出,“坚持‘最有利于未成年人’原则,构建‘安全可控、权责清晰、协同共治’的治理框架。”
“‘堵’与‘疏’之争,折射出人工智能时代未成年人保护的深层思考与多元探索。而‘最有利于未成年人’原则,为争议提供了解题思路。”在郭媛媛看来,面对这一复杂命题,单纯的“疏”与“堵”或许都难以实现有效治理,“唯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‘疏堵结合’的创新路径,才能在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的同时,实现技术发展与社会保护的平衡。”
共护童真“智”趣
打开全国政协委员、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的微信朋友圈,满屏都是充满未来感的AI创作作品。截至目前,他已坚持AI创作770余天,这段持续的实践让他对人与AI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洞察。
2024年,舒勇策划了一场面向青少年的AI画展。令他惊喜的是,“孩子们经过简单培训,很快突破了传统绘画技巧的束缚,将创意转化为指令生成AI画作,充分展现出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。”
这场画展不仅让更多人看到了青少年与AI碰撞出的火花,也让舒勇更加坚信:“孩子们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,他们的童真‘智’趣,需要全社会共同守护。”
“未来,人机互动将重塑诸多学科,AI素养会成为每个人的必备技能。”舒勇认为,只有将AI创作融入日常生活,才能真正理解其技术逻辑,把握发展趋势。他呼吁以“疏堵结合”的方式,引导青少年关注技术革新,培养AI思维,共享科技发展红利。
在舒勇看来,AI素养不仅是技术能力的体现,更是价值观的塑造。“新时代的青少年不仅要掌握AI知识技能,更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、法治观,培养良好的数字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。”舒勇说。
面对AI带来的新挑战,郭媛媛提出,要构建新型保护机制,“父母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第一责任人,家长应以身作则,引导孩子自我管理;家校以外,还需要多部门协同,用青少年喜爱的方式开展教育引导。”
倪闽景进一步建议,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,将AI素养教育纳入课堂和教材,开展教师AI素养专项培训;同时向家长普及AI知识,制定家庭数字教育指南。此外要压实平台责任,强制落实青少年模式,完善分级过滤机制;支持学术机构开展专项研究,建立精准的风险识别和预警体系。
“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,我们不能让未成年人在人工智能的迷雾中迷失方向。”采访最后,委员们一致呼吁,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和企业要协同发力七星配资 ,为孩子筑牢成长“护盾”,让他们在AI世界中安全探索、快乐成长。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